记忆中,南漳传统“年味”你还记得多少?



春节

中国人心里最重要的节日

无论时间怎么变

我们对年的情感却不曾消退

↓↓↓
舞龙


舞龙俗称玩龙灯,龙这种存在于传说中的生物代表着吉祥、尊贵、勇猛、权力,而耍龙灯这种习俗也就寄托了人们对消灾降幅、祥瑞福气的美好企盼。



在舞龙人身上穿着的“龙”是由草、竹、布等材料制成的,龙身长一般为九节、十一节、十三节,甚至有长达二十九节的“巨龙”。舞龙是一种极具美观性的表演活动,经典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等。站在人群外围观看舞龙表演时,会见龙时而跳跃飞腾,时而深入海底,灵活有趣。


舞狮


南漳舞狮叫“打狮子”,是属于武狮一类,表演时由两人前后配合,前者双手执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缀成的狮皮饰盖扮演狮身,两人合作扮成一只大狮子。



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能模仿真狮子的看、站、走、跑、跳、滚、睡、抖毛等动作,形态逼真,还能展示“上方桌”“站立”等高难度技巧。手持绣球逗引狮子的武士称引狮郎。舞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舞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高跷


高跷起源于唐宋时期,历史悠久,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东巩高跷属武跷子,翻滚劈叉,动作难度大,以惊险著称。


表演以丑行为主,表演形式为边唱边舞,并伴之以吹打乐,唱腔为东巩镇地方花鼓调,唱词为即兴创作,并结合特色民风民俗,烘托起欢快的氛围。


旱船


旱船也称采莲船。逢年过节,南漳县境内各地都流行这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



表演时,将船系在表演者(也称坐船人,一般由容貌美丽的小姑娘扮成仙女)腰间,两手提着船的两边船舷,走着碎步,晃晃悠悠,犹如坐在船上;另一人扮作艄公,手拿船桨,在船的周围边走边划,如同行船于水上;船的后面或侧面还跟着一个媒婆打扮的人,不时地护着坐船的小姐,生怕遭到别人的嬉戏和打扰。由于表演细腻、活泼,常逗得观看的群众捧腹大笑。


秧歌舞


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是汉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民间广场、街道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



秧歌舞一般由十多人至百人组成,边舞边走,随着鼓声节奏,变换各种队形。秧歌舞流行我县各地,成为群众性娱乐、欢庆、大型文化宣传活动的主要形式。


蚌壳舞


蚌壳(南漳方言为“蝴壳”)舞盛行南漳城乡,蚌壳用竹篾扎制,外糊彩纸或蒙彩布,四周镶以红色布边。



表演时,一少女饰“蚌壳精”藏身于蚌壳中,双手抓住蚌壳作翕张动作,另一人扮作渔翁作观蚌、理网、撒网、涉水、捕捞等动作。蚌壳精扇动蚌壳时而夹住打鱼人的网或头,时而夹住打鱼人的手脚戏耍。表演诙谐幽默,有打击乐伴奏,有舞无歌,属于哑剧形式。


腰鼓


腰鼓舞属集体舞蹈,用于欢庆、热烈的场面,舞者男女都有,均穿彩服,腰间挂一只腰鼓,双手各持一根鼓槌,鼓槌上扎有红绸,边打边舞,鼓点变化丰富,节奏强烈,舞步多变化,能走出各种复杂美妙的图案。



腰鼓队少则四至八人,多至十人甚至上百人,表演时情绪热烈,动作健壮有力,队列整齐,气势浩大。


花棍舞


花棍舞是流传于南漳县各地的一种民间舞蹈,历史源远流长。花辊用竹竿做成,因人而异长度不等,一般以肩同高,两头系上红缨和铜钱,打起来哗哗作响。



舞时用棍碰击肩、背、肘、两手、两膝、两足以及两棍相击,都可震动铜钱作响,造成复杂的节奏变化,并配合以各种舞姿。


剪纸


盛唐时期,剪纸、刻纸在南漳已广为流传。明清以来,南漳剪纸有了较快的发展。剪纸常用手法有剪、刻两种。



剪是用剪刀绞,线条活泼多变,随意性强,从表现技法上又分阴剪、阳剪。阴剪线线相断,阳剪线线相连,阴剪阳剪相对相生,巧妙结合。南漳民间剪纸简洁、明快的特点更适合表现夸张性、随意性。


闹年锣鼓


闹年锣鼓也称安君锣鼓、丰收锣鼓。据老艺人说,战国时秦国名将白起率兵攻楚,引蛮河水灌鄢城,大获全胜,秦昭王封他为武安君,老百姓用打锣鼓的方式庆祝胜利。



为纪念白起人们把这套锣鼓叫做安君锣鼓。逢年过节,庆贺丰收,都用这种锣鼓演奏,流传至今。


在儿时的记忆里
关于春节
关于年味
……
回忆总是美好的
不管是那如期而至的新衣服
还是压在枕头下的压岁钱
或是那些此起彼伏的鞭炮声
......
南小漳的朋友们
你有对年味更好的记忆
请在评论区与大家分享


(作者:南小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