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仙境夹马寨



荆楚仙境夹马寨

作者 王善国

有道是:深山峡谷夹马寨,风景如画,赛若仙境,确实是荆楚大地一处美得叫游人真舍不得走的好“去窝”!

夹马寨风景位于南漳县板桥集镇东北5公里处峡谷深处、杨家河中段(夹马寨河)两岸,我们于2021年5月上旬的一天前往夹马寨河谷,真可谓不去不知道,现场一看惊几跳。美矣哉!

南漳县板桥镇夹马寨河风光


夹马寨的生态文明:

桃源景致,绚烂多姿


广义的夹马寨,指冯家湾村五组河谷地带长达10余华里的深山峡谷(河流)风景,是一处令人依依不舍、流连忘返的人间仙境。游客从碑坡顺河而下,与村里最高处比较,海拔落差竟高达500米。去了舍不得走、“一步三回头”是游客告别夹马寨人文、生态风光时的常态。狭义的夹马寨,指河谷中心西岸地带位于鸡冠山上的石砌寨堡。如果我们通读《桃花源记》就不难发现,仿佛这篇美文就是东晋大文豪陶渊明当年在夹马寨即兴而抒写的,很多文句不须修饰就可以直接用于描述夹马寨一带的自然风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并怡然自乐”,“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夹马寨堪称荆楚大地的“桃花源”。


夹马寨的山峰和岩石。 笔者虽然自幼也在荆山腹地长大,所见多为漫山——莽莽大山,山体虽高大,坡度却相对平缓,但像夹马寨河谷两岸陡峭笔直之险山,确实叫人长了见识。斧削状居多,飞来山、母子山……岩石在山上跳舞,千姿百态,无奇不有。大山上摞着小山,状似长者抚慰后生。岩石压头,凌空欲飞,“黑石压河河欲催”,则又是另一番景象。当地群众引用现代歌词曰:“我们夹马寨,山是高昂的头……”。小型山峰貌似要脱离母体,游客只觉得“往我的怀里钻啊”!韵味非凡,非身临其境者难以体验其中的贞趣。如果说有“排山倒‘峰’”一词用于此境,最为恰如其分。

南漳县板桥镇冯家湾村五组夹马寨峰峦 王善国摄


据说,三十六个山峰拐弯(状如胳膊拐似的)之处,就到了夹马寨山谷的尽头,到了千里漳河大峡谷。俗话说,仁者乐山!巴岩山,石屋在上面跳舞。鸡冠山,一岩当关,万夫莫开;棺材山,棺(官)对材(财),寓意升官发财,亦喻本地出人才也!鸡冠石,当年一匹石马腾空而起,无比壮观。因为山峰高耸,夹马寨的云海也是挺出名的。出门看天色,若夹马寨一带“雾锁山头”,雾景虽独特,留下遗憾也“虚此行”。正因为山体太大、太高、太陡、太险,也带来险象丛生的负作用,无论哪个层次的团队光临游览,都必须把安全游览放在重中之重的显赫位置,而且其程度之高,亦远非“第一”可以比拟的。庆幸的是,只要不“胡作非为”,按照村里向导的指引线路遊玩,行人安全是很有保障的。


夹马寨的森林和植被。 森林茂密,植被厚实,大自然编制的“绿毯”名副其实地巧夺天工,使夹马寨一带成为响当当的“绿色大世界”。野生植物有栎树、松树以及杂木、山竹数十种,野生红豆杉、十大功劳(老鼠子刺)、金弹子以及兰花、杜鹃花(映山红)、牡丹花、玫瑰花等较为名贵,历来备受保护。清代同治四年版《南漳县志》开始载录的《南漳八景》之首景就是“荆山叠翠”,板桥镇位于荆山主峰覆盖区,夹马寨山上的“叠翠”景观理当是古已名闻遐迩的“荆山叠翠”序列,也是荆山生态完美化的典型代表。


由于夹马寨一带空气中的天然氧气含量过高,素有“天然氧吧”之誉,给游人的呼吸带来极大的正能量。此时此刻,人们呼吸时总有一种“只进不出”的本能反应,就是只愿吸进新鲜氧气,生怕遗漏浪费,但是“吐故纳新”又属生命的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无可抗拒,“不想呼出”的被动式原生态森林氧气品味,万万不可逆变生态规律。本县的旅游口号就是“心氧南漳”,夹马寨一带的新鲜氧气,是全县优质原始生态氧源的重要代表之一。如果人们真的要是“心氧氧”的话,那就去夹马寨河谷观光吧!


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夹马寨成为城乡人们憧憬的好地方,是武汉、襄阳、荆门等大中城市的驴友们户外探险、休闲的理想之地,也是荆山地区的一颗璀璨的旅游明珠。“到此一游”,成为喧嚣都市里广大群体的“心上梦”。

南漳县板桥镇夹马寨河风光


夹马寨的河泉和鱼类。 夹马寨河全长约10余公里,河谷宽约10米,在肖堰镇观音岩村西面注入漳河。沿途有锦鸡沟、鱼泉洞、什锦沟泉眼等10多股泉水汇聚于此河,四季泉水不断,水质良好,清澈见底,可直接饮用,无需加工。俗话说,智者乐水!泉眼形态各异,妙不可言。这里的泉水也有的是“阴阳泉”,本地人都知道,大凡同一泉水(主要指泉水较深的地方)太阳光照射充足的,烈日当头的夏季水温是热的,适宜于水性高者游泳,否则,晒不到太阳之处(多为阴坡),照旧冷泉彻骨。当然,夹马寨河里是不适宜游泳,因为河谷里地形复杂,尽管有小型水库和蓄水池(渠),游泳安全系数很低。


河内有裂腹鱼(巫溪洋鱼)、红尾鳅(红鱼巴)、红鱼、鳈鱼、碎花鱼、武昌鱼、石蹦(缝)子鱼、鲤鱼、娃娃鱼、草鱼、黄鲴、鯽鱼等10多种珍稀鱼种。乌贼洞内因盛产乌贼(娃娃鱼)而得名,一年四季泉水泛涌,从花鱼泉、鱼泉洞等与“鱼”有关的地名也可看出,河里鱼类资源丰富多彩。这一带老百姓珍爱大自然中的稀有野生鱼类,从不破坏它们的原生态生存环境,当地年逾八旬的王功志先生说,当地老百姓把娃娃鱼看得比自己的亲生娃子还要金贵,村民们对外地报道的偷食娃娃鱼等惨无人道的违法行为,感到简直不可思议,咬牙切齿地痛恨这类丑闻。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也压根儿就不知道这种冷水清泉中生长的水生动物居然还“能吃”,竟然也有缺德者“敢吃”。每半小时泉水一涨一落的花鱼泉,每当潮水上涨之时,斤把重的野鱼随泉水泛起,颇为惹人眼球。据说,过去当地人们用高杆茅草也能钓到河里野鱼,深水之处鱼类很多,加之水中光线暗淡,慢慢沉下去的茅草叶面绒毛可以粘住小鱼,迅速提起上岸后,即为一杆鲜鱼,此举多为妇女、学生、放牛娃子们闲时,无意中闹着玩的“专利”。好在是,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首战获胜之后,国家法律明令禁止捕猎野生动物,加之长江流域禁鱼十年,村民们的顾虑又稍微缓解了些。


夹马寨的走兽和飞禽。 群山环抱,林木茂密,杂草丛生,适于野生动物生息繁殖。这里的野生动物有:野猪、(驴头)狼、麂子、獐子、野山羊、兔子、催生子、野猫子、白猕子、土猕子、猪獾子、黄鼠狼、九节狸等20多种,眼见为实。众目睽睽之下,野羊子可以放心大胆地从山林里钻出来跑(下)到河里喝水,一点也不显得慌张,根本上漠视人们的存在,好像它们也知道自己已经受到了国家政策法律保护似的,相信游人都是它们的好朋友,互不干涉,人们根本不会伤害它们自己,这里拥有人与野生动物、与大自然极为和谐的生态环境和文明行为;野生禽类有野鸡、锦鸡、鹰子、雉鸡、地鸡、土凤凰、白鹤、斑鸠、山锦、乌鸦、喜鹊、土画眉、八哥、猫头鹰、麻雀、杨鹊子等;另有蛇类、蜂类和龟甲类,数量也很多,游客要防毒蛇咬、毒蜂螫、毒蚊叮。其中,野猪、斑鸠等10余种飞禽走兽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据《板桥镇志(1986——2007)》(南漳县第二届地方志丛书,南漳县板桥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2013年11月第1版)(简称“《镇志》”)之《概述》篇记载:板桥镇地处……东经111°27′——111°41′,北纬31°25′——31°34′,整体结构为“八山半水分半田”,板桥境内山、川、坪、冲、垭、湾遍布,河、溪、沟、峡、洞、崖交错,山多田少水缺,海拔、气候差异较大。……其中,…以潮水河为主的河流由东向西转入夹马寨河后再向东汇入漳河。常年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7℃,平均气温12.2℃。年降雨量1100毫米以上,无霜期200天左右。天然氧吧夹马寨,是一处健身康养的胜地,咋会不叫人如醉如痴呢?笔者情不自禁地感叹:不游板桥非好汉,不到夹马寨更遗憾!这是发自肺腑之言!

板桥镇冯家湾村五组夹马寨河谷涵洞  王善国摄



夹马寨的传统文明:

积淀厚重,古久深沉


神秘的荆山“桃源”仙境风貌,催生出荆山区地休闲观光旅游业的兴旺。生息于此的一族纸民且至今保留着比较原始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深山峡谷中,保存着厚重的人文底蕴,居然有着难觅的古建筑——山寨、民居和造纸作坊,并且保存完好,就是更为难得的“风水宝地”,且具有人文——生态——探险等多位一体的旅游景观。


夹马寨的砦堡文明。 砦者,寨之异体字也。此处(峡谷)之寨何以称之为“夹马寨”?当地中青年人们已经无法说得清楚了。经打听板桥一带的民间传说是,因山顶北面有一巨石伸出,像一匹腾飞的骏马,恰被两块方石夹住后半部,山寨就修建在险峻的山顶之上,故得名“夹马寨”,亦系板桥境内数十座古山寨中最为险峻的山寨之一,有“天然氧寨”之称。当地群众也有神话般传说认为,古代一位仙女下凡洗澡时,发现有人窥探,因而感到十分懊怒,正欲脱离此境时,忽然从远处奔来一匹骏马,夹在两山之间,仙女飞身骑马而一去不复返,后人遂建寨以示纪念。由此看来,这是“现代版”的神话,可信度如何,不宜妄论,作为原生态民间文化,我们只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为人民群众的聪明和智慧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真正动力。但是,笔者翻阅《南漳县地名志》(南漳县地名委员会编,1984年3月印)之《板桥公社图》、《肖堰公社图》而知,“夹马寨”原名乃称“甲马寨”,但是该志书《板桥公社》篇缺乏夹马寨这片地方的系列小地名内容,就更不用说没有寨名由来的注脚了,显得扑朔迷离。但是,据笔者臆测,可能还是与披甲的石马有关。无论如何,我们姑且“随得方就得圆”,进乡入俗,尊重绝大多数人们的意愿,仍称“夹马寨”。据有关文物资料表明,夹马寨位于王氏民居西侧鸡冠石山的山脊之上。据说原有36间石房,破坏了20间,上世纪70年代,省地质八大队专家曾经攀援上去考察过,现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古寨探源》一书第22页载录的《风景秀丽的夹马寨》一文载录:“夹马寨坐落于板桥镇西南6公里处的冯家湾村海拔810米的大山上,它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1862年左右),耗时8年始成,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寨内有60多间石屋,现保存比较完整的仍有40余间,丈余高的围墙将石寨围起来,四周相护,石墙上有上下石梯、瞭望孔和射击孔。寨内除民众居住的建筑外,另有打更室、储藏库、储水池和饲养室等。夹马寨依山就势,由于山梁狭窄,东西方向为悬崖峭壁,故而山寨显得十分险峻。夹马寨因所坐落的主峰形似骏马,并被潮水河夹在中间而得名”。“据山下王氏民居的主人介绍,此寨由其王氏先祖为首领修建。王氏先祖是明末清初来此避乱定居下来的,世代以土法造纸为业,山寨附近的民居周围尚存造纸遗址。在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动乱年代,该山周围山民为防内匪外患,将一块块石头撬起来运上山峰,用心血和汗水筑成。人们多次凭借天险石寨抗击贼寇,保住了生命财产”。“夹马寨的风景十分秀丽。潮水河流经这里被夹马山弯成了一‘U'形,西面筑有小拦水坝,幽蓝色的河水被塑成巨大的碧玉簪形状,静静的水面把山花、红叶、飞鸟一一地倒映下来。古寨所在的夹马山远望如同唐三彩似的骏马。在山花烂漫时节或是红叶满山的时候,若登上险要的古寨高处,向西南望,就可让你联想到如同身处开屏的孔雀背上,正面的高山那一道扇形的山脊就是展开的孔雀屏”。这是目前较为权威的有文字载录的夹马寨之全貌。

南漳县板桥镇冯家湾村五组夹马寨寨墙 王高嵩供图


据当地人们说,夹马寨依山岗脊顶地势据险而建,呈南北走向不规则形带状分布。墙体通常是地势低凹处建的较高,设有南、北两座寨门。南门多已坍塌,只存墙基;北门高大坚固,为二层,上层及东侧墙体垮塌。寨内由于地势陡峭,为出入行走方便,顺西墙下修筑有一条石级梯道,贯穿于整座山寨。寨内布局紧凑周密,由于山顶较窄,基本仅够一间房屋的宽度,多数房屋顺着东寨墙的陡坡依势构筑,房屋建筑由下向上择地错落排列,房屋面积大小不一,一般长9米、宽5米——长4米、宽2.5米。高台地和地势险要的地方还修构有哨位、排体等防御设施。寨中段多处垒砌有护坡石,南部设有两道掩体。另据介绍,寨内曾有石碑记载这一史实,后因年久失修,石碑已毁。同时,我们通过当地小地名“靳家寨”、“白木寨”、“秤钩子寨”、“寨垭”来看,夹马寨一带也属于“多寨之地”,难怪人们也说五寨相连,夹马寨被夹在中间,故名。


夹马寨的老屋文明。据《镇志》第114页载录:“夹马寨的王氏民居、……石雕、砖雕、木雕均为上乘之作”。板桥镇共遗存有明清古民居建筑物22处,其中保存最完好的是冯氏民居和王氏民居。王氏民居两进院落大门上方两块大型匾额见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来路不凡,分别为“景星庆云”(正大门)、“青箱世业”(二进院落大厅)。

板桥冯家湾村五组夹马寨王氏民居大门  王高嵩供图


先看第一道大门上的“景星庆云” 。因年久风吹雨露日晒,字迹显得有些模糊。据说,景星,古时代表祥瑞的星;庆云,又名卿云或景云,指五色云,也是象征祥瑞的云。例如《白虎通·封禅》载曰:“景星者,大星也”。《汉书·礼乐志》也载:“甘露降,庆云出”。


“景星庆云”,古代人以为是祥瑞的事物或吉祥的征兆,语本于明·方孝孺《御书赞》:“惟天不言,以象示人,锡羡垂光,景星庆云”。清代恽敬《答姚秋农书》亦曰:“有泰山北斗,景星庆云之语”。王氏民居的这道匾额是显示这个地方有瑞祥之气,是一块风水宝地,世代居住于此,瑞星高照,吉祥如意,家族兴旺发达,前途无量。

板桥镇冯家湾村夹马寨王氏民居二进大门 王善国摄


再看第二道大门上的“青箱世业” 。青箱,据说典出于《南史·王准之传》的载录:南朝宋时王准之的曾祖父王彪之很有学问,他能熟记东晋旧事,并写下来藏在青箱里,世代相传,人称“王氏青箱学”。相传“青箱学说”是东晋时期王氏世代相传的家学,讲的是传统礼学。清代吴伟业《赠同年嘉定王进士内三》诗“青箱 世业高门在,白发遗经半席分”。


青箱世业,形容代代相传的读书生活。俗话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亦乃王氏家族之追求也!现在有的文化专家推测认为,夹马寨王家书写此匾悬挂于堂前,可能想表明他们也是东晋时期王家大族的后裔,主要是炫耀自己系名门望族,也宣告了造纸业主的经营理念——诚信礼义。这是值得进行深入考究的。北宋吴处厚著有《青箱杂记》(笔记小说),简单地说就是让人们以真诚为本,品行要高尚。正是这样的经营理念和行业风范,才使得夹马寨火纸产品行销各地,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夹马寨的造纸文明。 此处造纸作坊对研究近代传统工业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据夹马寨王氏后裔王功勤、王功安介绍,王氏进山祖系避乱从咸宁迁来,弟兄三人分别在本县洛浴河、黑河、夹马寨河定居并承接祖传造纸家业,也专门以此为业。造纸场坊遗址位于夹马寨河上游台地上,北临滚水坝,南可仰望夹马寨山鸡冠石,面东是陕西岩山,西临冯家湾。场址坐西朝东,场区内地势平坦,现存一间房屋已改为电站机房,两个腐化料池(石灰垱),一条引水渠保存较好。据当地村民介绍,该厂建于老厂之后,又名新厂。这些造纸作坊开始建于水源地,逐渐顺流向下发展,直到河流中游也逐渐建厂。王氏家族造纸位居深山峡谷之底,小河流水潺潺,两岸群山巍峨,连峰渡脉,秀峻挺拔,高山上多杂林植被,造纸所需的毛竹丛生,原材料是取之不尽的。


据村民王位安介绍,并依据他本人珍藏的木刻印刷物《王氏族谱》(下册)表明,清代咸丰三年(1853年),湖北咸宁王氏为躲避战乱携技艺到此,兴建造纸作坊谋生,经过王相吉、王朝兵、王位贤、王功成4代人的努力,王家拥有了4处造纸作坊,并以此发家成为当地大户人家。古老的“蔡伦造纸术”富甲一方,解放初也有人家曾因此被划成富农成分。古法造纸术具有一定的生态文化、旅游经济与科学研究价值,这些手工艺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8年3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将夹马寨河3处(河埫、上游、山脚下)造纸作坊公布为湖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惟一获此称号的造纸作坊。


据笔者了解,一个(自然)村落(聚落)里,同时拥有古山寨、古民居、古造纸作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县内仅夹马寨河谷地带享有此殊荣。天人合一,天设地造,师法大自然,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堪称文物。


夹马寨的古桥文明。 古石板桥是板桥镇域文明的重要“基石”,也是当年冯氏进山定居开辟这片新世界的重要条件。据《镇志》第79页载:“古桥。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镇内富户冯兴斋、冯敬臣二人出面集资,在陕西岩下的杨家河上建双孔石拱桥一座,名‘新建陕西桥’,桥长34.0米,宽3.7米,高7.3米。民国二十四年(1935)毁于洪水。如今桥已荡然无迹,当年石刻碑文尚存残碑一通。(注:冯兴斋,名宗良,冯哲夫之父;冯敬臣,名宗恭,冯哲夫之堂叔父)”。《镇志》第一章《政区》(第22页)亦载:“史载,1873年,本地富豪冯宗良(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军政府内务部长……冯哲夫之父)、冯宗恭(冯哲夫之堂叔父)共同集巨资,历时两年,在境内的夹马寨河建成一座长约34米、宽约3.7米、高约7.3米的双拱石桥。族人因其祖籍陕西凤翔,遂命名为‘新建陕西桥’。人们俗称‘石板桥’,‘石板桥’方便人民通行60年。1935年夏,水毁。1942年,始建‘板桥乡’,‘板桥’因此而得名”。(新旧)陕西桥、陕西岩(明代陕西凤翔移民曾在此短暂栖息后,才进驻板桥,故名)是过去人们从板桥经过薛坪进入县城的必经之地,成为西南山区重要地理标志,在荆山地区也是大名远扬的。

南漳县板桥镇夹马寨远眺


夹马寨的乡俗文明。 据王位安、王功志介绍,王姓一族在当地先后已有12辈人,家族素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家规家训中尤为推崇读书,并以此作为修身立德的重要途径,“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桃花源里好耕田。夹马寨手工艺造纸也是传统的农耕文明范畴,耕读生活、耕读文化由来已久。在辛勤劳作的同时,耕读文化可以培养人们勤劳务实、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奋发有为的优良品质,感受“粒粒皆辛苦”的劳苦,有助于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万石家风惟孝祶,百年世业在诗书”。家中虽藏粮万担,最重要的还是要传承“孝悌”的家风,一个人要成就百年大业,最根本之处就是要读书。王姓家风淳、书香浓、纸业兴,家风优良,注重传承。据笔者所知,王氏家族过去外销火纸的商贸之路(系羊肠小路)有两条,即从陕西岩到薛坪果坪(旧县志称其为“果贺坪”)、“小汉口”武安镇码头,或从板桥集镇到瓦屋、甘溪,人工驮运的火纸,可以往前延伸直通武安镇。据笔者在山区的生存经验而知,这条又陡又险的山货运输之路,只有依托“背扛”(用背笼背),若说“肩挑”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坡陡路窄,若挑运的话,那是行走不便的。当年,王氏进山祖选择在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夹马寨河里避战乱、承祖业,也是下定决心、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南漳县地名志》中标注夹马寨一带有“老厂”、“新厂”、“河埫”、“后头屋”、“东湾”、“甲马寨”等小地名,王功勤、王功安、王功志等人提供的“西湾”、“杨家湾”、“龙王庙”、“住家台”、“老井沟”、“拐滩”、“葫芦滩”、“陕西岩”、“白耳堂”、“巴岩滩”、“红土洞”(又称“仙米洞”)等具有人文色彩的地名,可以透视出王氏祖祖辈辈的奋斗履历,是楚人筚路蓝缕精神的直接演绎。耕读文化也可以立志、修身、立德,激发“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促使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充分体现出耕读传家的现实意义。现在王氏人家制定了以“和”为贵的《家庭之训》,悬挂于老屋大厅墙上,主要内涵为家庭和睦、邻里团结、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并实行“六星制”,即致富星、团结星、法纪星、新风星、义务星、卫生星。其中,王功平被冯家湾村民委员会评为2020年度美丽乡村建设优秀家庭,新颁发的奖状就挂在老屋大厅墙上,格外醒目。


在夹马寨古屋居住的群众都是遵循老传授,热情好客,待人以诚,为人朴实,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舍己为人,民风淳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有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客来主人之福,迎客很有讲究,客人过了鸡冠山(涵洞),屋场里的狗子就开始吠鸣,旨在给主人家打招呼,提醒主人家作好迎客准备,也显出狗子在尽职尽责,没有辜负主人家的厚望。客人过河顺着又宽又高的石板路径直走到了道场里,狗子也还是要装模作样、漫不经心地叫唤着,猜想它们也会与主人家的心情保持一致——高兴、激动。狗通人性,人解狗意,主宾双方都没有把狗子继续“坚守岗位”这件平常之举放在心里。但有时候来了稀客、贵客时,狗子也以“稀为贵”,深知这些客人“来之不易”,摇着尾巴叫嚣的频率免不了要更高一些。主人家也出于礼貌,象征性地吵吵狗子几句,要它们“目中有人”,不能再去“多管闲事”了,这时狗子才规规矩矩、心安理得地趴到场子边上“闭目养神”去了,好像完成了重大使命,从此不再对客人“哐”一声,只管自己伸着脑袋睡大觉。偶尔遇到客人出来,狗子还对着客人摇尾巴,表示继续欢迎。

南漳县板桥镇冯家湾村古民居屋檐


俗话说,“进门看脸色”。主人家笑容可掬地把客人迎进门之后,装烟筛茶,嘘寒问暖,从前五十年说到后三十年,又从七大姑八大姨扯到人老好几代,虽说得“镰刀都割不断”,但是亲朋好友之间的浓浓情意,是任何高档场合、高贵礼仪也替代不了的。王氏人家的送客方式也很讲究,仪式感也特别强烈、庄重。道场外边有个石头台子居高临河,人们称之为“送客台”,这是深山峡谷里一大引人入胜的人文奇观,在荆山地区也是别具一格的乡土化人文景观。客人下坡、过河、上坡后,还能很清晰地听到主人家讲客气话,看见主人家依依不舍的音容笑貌。因为河道过于狭窄,主宾之间仿佛就在眼面前。直到客人越过约半里长的坡路,过了山垭(涵洞)为止。


客人来了有好招待,古民居里冬暖夏凉,农家乐生意兴隆,原汁原味的农村风味,地地道道的乡村土菜,加之健康、清新的饮食环境和真诚、大方的待客方式,令游客们一心只盼望着再做“回头客”,期望着下一次光临品尝美食的机遇。王家屋场现住4户人家,其中两户有资质从事农家乐业务。我们在王氏民居大厅里看到墙上挂了3块工商营业执照,大概意思即位于冯家湾村五组个人经营的餐馆有:南漳县夹马寨河埫农家乐园(王功勤经营),南漳县夹马寨民居餐馆(王功平经营),南漳县夹马寨王功安农家餐馆。据听别人介绍,3家农家饭生意忙不过来时,就请人帮忙,大白天在场子摆流水席,舒新自然的山区农村场面,反而让游客们觉得“很舒服”、“很过瘾”,以“美餐”“足食”为快感,酒醉饭饱也是常事。农家饭馆里经营的旅游商品以当地农民自已种养的农副产品为主,有玉米䅟、熏腊肉、腊香肠、熏豆腐、山竹笋、山核桃、山柿饼、山香椿、土鸡蛋等有机农产品。


夹马寨云海,夹马寨河,夹马寨穿山隧洞,夹马寨拦河大坝,夹马寨河风光,夹马寨峡谷,夹马寨一级水电站大型蓄水池,夹马寨造纸水车,夹马寨一级水电站引水渠,夹马寨造纸作坊旧址,夹马寨遗址东门,夹马寨鸡冠石,夹马寨王氏民居,做火纸的帘子,造纸石碾,各类民俗器物(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这些自然和人文景观,都上了志书(《村志》),载入史册,在县内村志编写中,实属创新。于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有效利用而言,可以从这个侧面看出,《村志》主编、从本村走出去的县内司法系统韩雨辰统筹兼顾,具有先见之明,《村志》编纂专班确实是高瞻远瞩的睿智之举。“吃祖宗饭,修子孙路”,以“白纸黑字”的方式为后人造福。


游客赞曰:人间幽境夹马寨,观光赏景好站台;荆楚桃源冯家湾,锦绣前程赛若仙!


(注:文中插图除署名外来源于网络)



人物简介


王善国,字子邦,号嘉域,汉族,1963年6月出生于城关镇殷庄“南山小三峡”(南山三峡),业余对炎黄文化、荆楚文化、孝文化、三国文化、民间文化、旅游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和地名文化、区域文化情有独钟,是楚文化专家、旅游文化专家。先后荣获多项优秀成果奖和多项荣誉称号。


(作者:南小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