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九一八”,就想起这首歌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西安定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主张。

瓦窑堡会议旧址。(图片来源:新华社)

1936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人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以争取局部停火,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为了争取张学良、杨虎城二部,红一军团战士剧社演出了一部由彭加伦编创的小歌剧《亡国恨》,这部剧目表现了日本侵略军在侵占东北三省后带给民众的深重苦难,不仅在红军和民众中演出,还深入到东北军和西北军中。

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图片来源:人民网)

此外,红军还针对性地创作了《血汗为谁流》《打回老家去》等剧目,这些作品也成为深入张、杨二部演出的常备剧目。

文艺可以助战,也可以止战。这些文艺作品在实行局部停火、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无独有偶,在西安开展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张寒晖目睹东北遭受日寇蹂躏的惨状,创作出《松花江上》,充分表达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体中国人的愤懑。

辽宁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首歌曲极大地感染了在陕北与红军作战的东北军官兵的思想和情绪,得到广泛传唱,为实行局部停火并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西北战火的阻燃剂。

它是这样唱的——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