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肯定孩子,哪怕在他没做好时

想让孩子把能力转化为自信,家长要做的是多肯定孩子,哪怕在他没做好时。

我们都有这种体会,就是只有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从内心生发出自信,而培养孩子的自信,也要走这条路。

想让孩子把能力转化为自信,家长需要做一件事,就是建立良性反馈,多肯定孩子。如何肯定?我推荐“341肯定法”。

“肯定”不同于“赏识”和“表扬”

首先,家长要明白肯定的重要。

你问一万个人,是经常被肯定容易自信,还是经常被否定容易自信?一万个人会告诉你同一个答案。

再想想你青春年少时,如果老师总否定你,你跟他的关系咋样?你喜欢不喜欢上他的课?你的成绩咋样?如果家长总打击你,你还想不想和他们亲近?他们说的话,你是照做还是不听?

不用我说答案,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获得答案。一个经常被否定的孩子,是没有自信的。对家长来说,经常否定孩子,是无法真正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的。

其次,为什么家长要多肯定孩子,而不是多赏识和多表扬孩子呢?因为肯定与赏识和表扬是不同的。

赏识,含有居高临下的意思,即把自己摆在高位,把对方摆在低位。如,老师赏识学生、领导赏识部下,没有学生说“我很赏识校长”,没有员工说“我很赏识董事长”。家长想培养孩子的自信,需要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所以赏识不是我们提倡的。

那表扬呢?表扬是有条件的:做得好的时候,才有资格得到表扬;没做好的时候,你表扬对方,对方会以为你在挖苦他。

相对于赏识和表扬,肯定更平和、更普通,但一样包含着正向的力量,这对能力较低、需要培养自信的孩子来说,最合适。

“341肯定法”的具体操作

“3”指三个任何: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事情。

就是说,对待孩子,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事情都可以肯定。即,肯定是无条件的。哪怕孩子考了20分,你依然可以肯定他。但是当孩子考了20分的时候,显然你很难表扬他。其实,即便你言不由衷地表扬了,孩子也不会相信。

“4”指四个方面:肯定情绪、肯定动机、肯定已经做到的地方、肯定可以提升的空间。

前面说了,肯定是无条件的。当孩子做得好时肯定他很容易,就不说了。我只说当孩子没做好时,家长仍然可以从4个方面肯定他。

1.肯定情绪

情绪是心情的表现,是通向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大门。如果你能够觉察并关注孩子的情绪,就等于找到了打开他心门的钥匙。想想看,如果你能够开启孩子内心世界的大门,能够走进去看到孩子的渴求,这会不会让孩子瞬间觉得你非常了解他?

我们也可以换位思考一下。比如,你和伴侣因意见不同而争吵。你心情糟糕,而他关注的不是你的心情,而是继续大讲特讲为什么他的看法是对的、你的看法是错的。这时你会发现,你根本听不进去他讲的任何话,因为你的心门关闭了。所以,我们要肯定一个人,首先要肯定他的情绪。

也许一开始无法做得很到位,但是没关系,只要记得提醒自己。一旦你开始关注对方的情绪,你就等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已经关注孩子的情绪,可孩子没有给你想要的回应,你千万不要灰心丧气,就此放弃关注孩子的情绪。你依然要观察孩子的表情,他虽然没有给你想要的回应,但表情放松了,或者他一开始不看你可是现在看你了,这些表现都说明你做对了,你正在走向他的内心世界。

2.肯定动机

任何行为的背后,都能找到一个正向的动机。还举前面那个例子,孩子考了20分,回家后心情沮丧。这时,家长要先关注孩子的情绪:“你没考好很难受,是吗?”这时孩子也许会有正向反馈,对你诉说事情的经过和内心的痛苦,也许什么都不说,继续待在自己的情绪里。于是,你可以肯定他的动机:“你难过是因为想考好但没考好,这说明你是一个要求进步的孩子。”

3.肯定已经做到的地方

肯定孩子做到的地方,不只是让孩子心里舒服、亲子关系密切,它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孩子形成能力。就像打篮球练习三步上篮一样,这次孩子做对了,但下次不一定能做对。只有反复尝试,多次做对,他的上篮动作才会变成一种标准反应,从而形成能力固定下来。所以,当家长发现孩子做得好、做得对时,一定要告诉他、肯定他。这样,既让孩子感觉自己的努力被看到了,以后会更加勤奋,又能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有力量的。

4.肯定可以提升的空间

这部分是很多家长熟悉和擅长的。因为在传统教育中,没有前三步,家长一眼就看到了孩子的缺点,上来就说孩子的不足以及以后怎么改正。

不过,也有家长说自己和孩子说话是有第三方面的。比如,会先表扬孩子一句:“总的来说,你做得还不错。”然后才是批评,“但是你在哪里哪里做得不好,要去改正。”

这种做法,貌似先肯定了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后谈问题,可孩子并不买账。于是,有些家长抱怨:“我都已经表扬他做得好的地方,可他为什么不领情呢?”

家长之所以有此疑问,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他的做法有问题。他肯定孩子的话说得笼统,内容也少,可是孩子没做好的地方、要怎么改正,他说得很具体,内容也多。前面的肯定轻描淡写,后面的批评针针见血;前面说得虚,后面说得实,孩子当然不领情。所以家长要注意,肯定孩子时要说具体、说细节,要真心表达,并给予充分肯定。

这里,有必要提醒家长:如果孩子已经做得很好,那么第四方面可以进行,也可以不进行,尤其当孩子长期没有获得肯定,现在终于有机会做好一次的时候,这第四方面不如先放放不说,让孩子尽情享受成功的快乐就好。

“1”指一个标准。

判断肯定是否有效,唯一的标准是孩子的正向感觉有没有得到保护和增强。这点非常重要。

很多家长认为:我都肯定孩子了,所以孩子得行动、得改变、得进步,否则就辜负了我、对不起我。

我只能说,这种想法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因为任何成长和改变、任何能力的形成,都不是单单靠别人的肯定就能得到的。比如,你学开车,教练夸你几句,你就学会了?当然不是。想会开车,还得靠自己摸着方向盘练啊!当然,如果旁边有人肯定你,你有正向感觉,会更愿意练习,也更容易形成能力。

就是说,只有孩子得到了更多的正向感觉,才说明家长的肯定做对了。家长的肯定做对了,孩子的正向感觉就会增强,并愿意践行。家长引导他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再肯定他,孩子的正向感觉更强,更愿意践行。经过若干次的良性循环,终于在某天,量变成为质变,孩子的能力会破土而出。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