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南漳】奏响乡村振兴强音 擦亮全面小康底色

全媒体记者 朱贤 见习记者 肖丽萍 通讯员 唐拥军 杨剑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南漳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产业发展、促进乡风文明等举措,推进建设美丽新农村,传递好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接力棒。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南漳县委书记王鹏表示,我们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奋发作为,积极探索产业、文化、生态振兴的“南漳方案”,擦亮全面小康底色。

这些年,南漳继续提升乡村生态环境,大力建设具有诗画韵味的美丽城乡,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落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机制,城乡面貌进一步变美。

这些年,南漳持续振兴乡村经济,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振兴有机结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渠道拓宽农民增收,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这些年,南漳始终注重“物的美丽”与“人的美丽”协调,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积极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切实提高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努力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型农民。

一幅幅宜居、宜业、宜文、宜游的“四宜兼具”富美乡村画卷,正在南漳乡村大地上缓缓展开。

深化精准扶贫 助推乡村振兴“齐发力”

在去年成功脱贫摘帽后,如何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走向乡村振兴?

南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奏响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二重奏”。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深化。南漳乘势而上,坚持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两手抓”。

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支持,高起点推进乡村振兴,南漳进一步绘好乡村振兴“路线图”、制定“时间表”、明确“任务书”,研究出台了《南漳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纲要(2018—2022年)》,明确提出把产业发展好、乡村建设好、县域治理好,坚持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南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要真刀真枪地干,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

南漳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了“政府统筹、群众自筹、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今年全县支持乡村振兴资金总规模2亿多元,有力地支持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未来5年,南漳计划每年统筹资金5000万元以上,支持茶叶、“虾稻共作”、食用菌、桑蚕等支柱产业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南漳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孙国强说,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依托各自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加大对加工企业、合作社、产业园等各类农业主体的分类指导、精准帮扶力度,强化政策集成、抓好产业培育、形成示范带动,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提档升级,实现“扶持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造福一方水土”,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为乡村全面振兴开好局。同时对退出的贫困村、贫困人口,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原有的扶贫政策保持不变,支持力度不减。

生态为基 城乡环境“面子”“里子”双提升

南漳要美,农村必须美。因此,南漳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打好乡村振兴的第一仗,以点带面,率先推进。

要想打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一场硬仗,首要问题就是要搞清楚整治什么,怎么整治?“我们坚持‘以净为底’,从影响农村环境面貌根本性问题入手,抓好‘脏乱差’等环境问题的综合整治。”南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家普话语坚定铿锵。

在农村,物质文明看厨房,精神文明看茅房。

南漳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治理。截至目前,南漳实施12个镇区283个行政村农村户用厕所整村推进,全县农村户厕改建数量达43094座,占全部任务44663座的96.49%;改造378座农村公厕,转变了农村百姓的生活习惯。

小垃圾影响大环境。对此,南漳大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在全县范围内集中组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全面清理村庄内外、道路两侧、沟渠内、村庄周边积存的建筑和生产生活垃圾,彻底清理房前屋后的粪便堆、杂物堆,彻底解决垃圾“围村”和村内“脏乱差”问题,实现了“村庄周边街头巷尾干净通畅、房前屋后整齐清洁无垃圾”的目标。

截至目前,共清理积存或散落垃圾15070吨;共建设27座垃圾压缩中转站,设置村级密闭式垃圾收集点1259个,配备环卫清运转运车辆585台、垃圾桶47699个、垃圾转运箱1013个、保洁员1332名;建设18个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实施了21个农村污水治理项目,建设污水处理系统20余套,受益农户近10万户。

经过整治,如今房前屋后的垃圾不见了,漂浮在河道中的垃圾不见了,山清水秀,恬静宜居。“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是几年前南漳县九集镇八泉村的真实写照。

如今,漫步在八泉村,乡间小路一尘不染,农户小院精美舒适,让人心旷神怡!

八泉村党支部书记周万军说:“建设生态宜居乡村,首先要把环境卫生搞好。”说干就干,八泉村自发成立垃圾治理协会,坚持“专人清理,量化考核,责利挂钩”,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做到“户集中、组收集、村保洁、镇转运”,探索独具“八泉模式”的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现在的环境越来越美,大家也越来越自觉爱护环境。”八泉村村民郑华说,“小河干净了,山清了,空气好了就是美丽乡村。”

八泉村摇身一变,从村容村貌“脏乱差”变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游景点。“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是最重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乡村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就是生态环境,通过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个小切口,不断推动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南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邓晓兰说。

大整治带来大变化。道路通畅、庭院绿化、垃圾分类、墙面白化,干净舒适的院落、美观整洁的村庄,让大家直呼“这就是美丽新农村”!

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新图景

脱贫奔小康关键在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核心也在产业。

如何增加致富渠道,让农民家底儿越来越厚?

南漳积极探索实践,把有机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牛鼻子”,除“稻虾共作”产业外,从大力发展食用菌、茶叶、桑蚕等产业入手,着力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目前,南漳县代料食用菌规模已达1.75亿袋;新建和改造茶园2.7万亩、桑园2.4万亩;发展“稻虾共作”基地2.4万亩。

在肖堰镇周湾村,万亩茶园美如画。周湾村紧紧依托水镜茶业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推动单一茶园向复合型立体茶园、生态茶园、有机茶园发展,建成“万亩生态有机茶园”,形成集中成片的“水镜”名优茶生产基地,并通过茶旅游和乡村游开发实现三产融合,直接带动万余名农民在茶叶生产中受益,户平增收3000元以上。

与周湾村一样,武安镇赵家营村大力发展农旅融合产业,村里的掇英园采摘基地种植的葡萄、石榴,凭借极佳的口感而远销外地,节假日周边县市、乡镇游客来农场采摘的人络绎不绝。

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南漳根据各村的特色来实施,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创并推动乡村振兴的新格局。

按照“突出产业、体现特色、挖掘文化”的思路,南漳重点打造以“品味农耕文化、乐享田园生活、体验休闲劳作”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1+8+N”农旅结合新模式——“1”,即中国有机谷南漳有机产业示范带;“8”,即重点打造水乡田园、稻香虾韵、有机小镇、水镜茶香、菇香春秋、橘桑古村、金漳山水(漳河之源)、浪漫天池等8个组团;“N”,即分布在8个组团内的各个三产融合示范点。力争到2022年,南漳县市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达到30个以上,乡村旅游总收入突破15亿元。

“塑形”与“铸魂” 文明乡风润心田

文明乡风劲起,美丽乡村入画。

在南漳乡村,村民业余时间在干啥?要是以前,常见的是打麻将、打扑克。如今,夜幕降临,三三两两,结伴而来,聚集在村里的广场。六点半,广场舞的音乐准时响起。九集镇老官庙村的村民胡大妈是广场舞高手,之前的她却是麻将桌上深藏不露的好手。“跳舞好,身体好,心情也好。”胡大妈说。

乡风文明了,群众素质提高了。在绿水青山的滋养下,各种“最美”现象蔚然成风。

南漳的大街小巷,道路干净整洁,村里村外见不到废纸屑、烟头。生态红利进一步催生了生态自觉,居民们的生活陋习渐渐改变。

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同频共振,南漳注重村民“外表美”“口袋鼓”的同时,不断挖掘农村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创新性探索基层社会治理路径,焕发文明乡风的勃勃生机。

肖堰镇斑竹坪村推行的“乡风文明积分超市”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的一次积极尝试,通过“表现换积分,积分兑奖励”的方式,调动村民积极性,推动乡风文明由倡导约束向自治自觉转变。

无独有偶,李庙镇赵店村也刮起了一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文明新风。

这个仅有316户的小村庄,2016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7000元,但每户每年送礼送人情就要花去1万余元。

2016年,村里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制定了《赵店村红白喜事理事会章程》,倡导“两办五不办”移风易俗新风行动,“两办”即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五不办”即生日、乔迁、升学、参军、开业不办酒席。

自从有了红白理事会,村里的风气转变了,攀比浪费之风消失了,村民的人情负担减轻了。南漳县283个村(社区)先后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越来越多的村民自发加入到移风易俗队伍中,用实际行动革除陋习,重塑乡村文明新风。

乡村美景入画来,幸福生活踏歌至。

生态美了,产业旺了,百姓富了,生活好了。

蝶变,在亲山近水间,在留得住的乡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