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还看南漳

南条荆山,漳水出焉。地处荆山东麓的千年古县南漳,自古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这里是荆楚文化发祥地、和氏璧故乡和三国故事源头,卞和献玉、白起攻鄢、司马徽和徐庶共荐诸葛、民族英雄张自忠血染抗日沙场等家喻户晓、广为传颂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成就了一批性格鲜明的历史传奇人物。


熊绎
周成王时期,熊绎因先祖之功,受周天子分封南蛮之地,建立楚国,成为楚国始封君。虽然为王,但他只有五十里领地,并且“僻在荆蛮”。这位楚先人开始了他艰难的创业。熊绎发展生产,扩大疆土,乘柴车、穿破衣以开辟荆山,跋山涉水向周天子进贡 ,并与齐、鲁等国国君一同辅佐周康王。经过熊绎至熊渠数代君主的努力,楚国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 ,由一个方圆仅有五十里的小国 ,发展成为泱泱大国。



《史记·楚世家》记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自古迄今,其深厚绵长的历史底蕴和古朴醇正的民俗民风,成为荆楚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见证。“筚路蓝缕”精神激励着华夏儿女几千年的斗志。


卞和

卞和,春秋时代荆(今襄阳南漳)人。



《韩非子·和氏》记载,卞和于楚山(今湖北荆山)上伐薪偶尔得一璞玉,先后献于楚厉王、楚武王,却遭楚厉王、楚武王分别给予膑刑惩罚,后“泣玉”于荆山之下,始得楚文王识宝,琢成举世闻名的“和氏璧”。此璧后传入赵,再转于秦。

和氏璧由一块普通石头而变成为宫廷玉玺,被誉为“天下第一美玉”,由此引发的曲折故事,荡气回肠。卞和不屈不挠、敢于较真的“卞和三献”精神,令人钦佩。


白起
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员虎将,因伐楚有功,秦王封他为武安君。武安镇也由此而得名。
《长渠志》记载,公元前279年,白起率兵进逼鄢城,久攻不下之时,于距鄢城百里之遥的蛮河上垒石筑坝,开沟挖渠,以水代兵,引水破鄢。北魏《水经注》描述了这场残酷的战争:“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



战后,周围农民用此渠灌田,“战渠”由此变为灌渠,此渠亦名“白起渠”,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
“白起渠”几度兴废。解放后,宜南两县投入4万劳力,动工修复。1953年5月1日胜利通水,灌溉面积33万亩。今长渠西起南漳县谢家台,东到宜城县赤湖,蜿蜒 49.75公里,号称百里长渠。2018年8月14日,襄阳长渠(白起渠)与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浙江姜席堰同时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因水攻楚鄢城,火烧楚夷陵,与楚结下难解之缘。故史学界常说:“谈楚国必读白起”。


丁兰
东汉时期,有一孝子丁兰,十五岁时父母双亡,成人后经常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却无以回报。于是他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放在堂位,早请安、晚禀告,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才吃,完全像父母在世的样子侍奉他们,从不懈怠。丁兰的妻子不理解,时间长了就表现出对木像的不敬,用针扎木像,木像竟流出血泪。丁兰发现后,一怒之下休了妻子。



“丁兰刻木事亲”的故事如今仍在南漳九集世代相传,丁兰浓郁淳厚的孝义精神备受推崇。近年来,南漳县修建了“丁兰故里”、“丁兰大道”以示纪念。


司马徽
东汉后期,颍川战乱频繁。司马徽为避战祸,辗转客居荆州刘表治下的襄阳城。乾隆《襄阳府志》书卷四“山川”南漳“玉溪山”条记载,“有石室曰白马洞,为汉水镜先生栖隐处。”



司马徽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

司马徽为人清雅,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徐庶

徐庶本名徐福,后改名徐庶。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后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掳获,为了保全母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但却终身不为其设一谋。徐庶用不为常人理解的方式,体现了他的至忠至孝。



如今,再次走进水镜庄、徐庶庙,这一个个历史文化遗迹,就仿佛回到了那一段段久远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


冯哲夫

冯开竣,字哲夫,南漳县板桥镇人。1903年清朝留日学士毕业回国,任省城(武昌)幼稚园附设女子保育科堂长。1908年任武昌模范小学校长。1911年10月,冯被举为内务部长。冯入主湖北军政府内务部后,开始了内政革新。辛亥革命失败后,冯开浚致力于“实业救国”,但都“卒无一成”。



1921年,湖北教育厅调冯任湖北省立襄阳第二师范学校校长。1927年3月抱病辞职归里,养蚕、种花、读书著文,编纂《素园文集》五卷。1952年病故于家中。


正是因为有此先贤,才激励冯家湾村辈辈勤耕苦读,代代薪火相传。



张自忠

张自忠,字荩臣,后改荩忱。抗日时期任国民党33集团军总司令兼59军军长,司令部就设在武安镇东大门口。张自忠戎马近三十年,竭尽微忱,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五战于枣宜。



1940年4月,张自忠将军由武镇亲自到前线作战。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1日,张自忠亲笔昭告各部队、各将领出战。7日拂晓,张自忠东渡襄河,率部北进。14日,双方发生遭遇战。15日,张自忠率领的1500余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围在南瓜店以北的沟沿里村。激战到16日拂晓,张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

5月16日下午4时,张自忠所部全军覆没,张自忠以身殉国。衣冠葬于武安镇(现县第二中学校园内),并修建陵园。


“我死国生,从容去,国殇民恸。……谁堪比,荣辱一肩担,国为重。”张自忠将军以一生之践行,换得了名中一“忠”字。



站在历史的墩子上极目远眺,我们还看到了南漳这块沃土上涌现的更多近现代“风流人物”,陶仆伦、胡子舆、刘辉亭、朱子伟、李协一、谢尧协、冯举英、张道南、全世钧、廖周义、郑登武、吴自修、张怀念、王明健……他们或舍生取义,或建设家乡,或献身国防,在时代的浪潮里熠熠生辉。


千年的风云变幻,带走了无数时代的传奇,如今时移世异,但这些风流人物代代相传的精神、文化、财富,如同荆山漳水,延绵不绝,与时弥坚。



(作者:南小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