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丨看看红军当年在根据地如何禁毒

新华社成都6月25日电(记者刘坤)“鸦片烟,毒最深。吸上了,要成瘾。既花钱,又损神。一害己,二害人。身体瘦,一把筋。走起路,没精神。哪有劲,把田耕。日愈旧,家愈贫。劝告父老们,赶快戒烟瘾。身体强壮了,全家喜盈盈……”这是一首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川北地区传唱的《戒烟歌》。

当时,鸦片烟是毒害川陕边人民的一大祸患。红军入川前,军阀田颂尧在通、南、巴(今巴中市全境)一带强令农民种植鸦片,榨取高额的“特别捐”。按户定窝种植征“窝捐”、按排(10户)种植征“排捐”、按种植田亩数征“谷背捐”、按场镇烟馆或家庭瘾者人数征“红灯捐”……对拒不种烟者征收“懒捐”。

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錾刻的戒烟石刻标语。(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供图)

在军阀政府的高压政策下,鸦片给川北人民带来了极大危害。大量种烟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穷乡僻壤,罂花遍地,纵目田畴,已成黑土。”大量肥沃土地用作种鸦片,导致农田减少和粮食减产,农民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

普种导致普吸,严重影响老百姓健康。“十室之邑,必有烟馆,三人之行,必有瘾者。”驻地国民党军队更是以“双枪兵”(枪和烟枪)闻名。

烟毒泛滥世风败坏。城乡烟馆林立,当时约1000余户的通江县城,有烟馆200多家。鸦片烟当货币流通,巨商富户以储藏鸦片多少来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鸦片烟同时还被奉为祭品和包医百病的良药,造成很多社会灾难和人间悲剧。

1932年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从通江两河口进入四川,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党和苏维埃政府针对鸦片烟对人民的严重危害,在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就专门讨论了戒烟问题,随即开展了大规模的戒烟运动。

1933年6月前后,川陕革命根据地普遍开展了戒烟运动。各地运用会议、标语、传单、歌曲等多种宣传形式,启发群众的戒烟觉悟。

今天,在巴中各地还保存着大量红军錾刻的宣传戒烟的石刻标语,这些标语用朴实的语言,让群众认识到“穷人吃上鸦片,不光是刺伤自己的身体,而且遗毒于子孙后代”的道理,揭露了“棒老二、发财人种鸦片、吃鸦片,为的是他们来整款子”的罪恶目的。

川陕省戒烟总局于1933年底开始筹建,下设登记处、制药处、休养所,随后,各县苏维埃也成立了戒烟局。

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錾刻的戒烟石刻标语。(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供图)

各级戒烟局采取四项严厉的戒烟措施:禁种鸦片,还地种粮;禁开烟馆,销毁烟具烟土;全面检查,查办各种烟贩;登记烟民,集中戒除。川陕省戒烟局特地聘请名中医研制戒烟药,帮助群众戒烟。

经过努力,到1934年春夏时,川陕革命根据地范围内吸鸦片烟的人数大幅减少。戒烟运动不仅发展了农业生产,夺得了粮食丰收,保证了大批军粮供给,而且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