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旁起义时起义军使用的土枪和长刀(浙江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

1928年初,中共亭旁区委成立,短短几个月内,亭旁区就发展了700多位党团员,区内的多地也建立起了党支部。

1928年3月,中共浙江省委在上海召开省委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在亭旁、海游、高视、桥头湖建立武装,实行局部暴动、循环游击,以便扩大影响,在秋收时实行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计划与天台、奉化、临海等县联合,建立浙东革命根据地。

1928年5月20日夜晚,亭旁、海游、珠岙、桑洲四地武装人员负责人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建立红军指挥部,包定被推选为总指挥;确定了起义的纲领口号,要求各地做好提前起义的准备工作。

1928年5月26日拂晓,起义的农民高举着红旗,在衣服的大襟上系上红布条,扛着土枪、火药枪、红缨枪、长矛、大刀等,浩浩荡荡向亭旁进军。5月26日,驻海门的浙江省省防军第五团和驻临海的国民军陆续集结,并从东南方向包抄亭旁;驻宁海及驻海游的国民军则从西北方向准备进犯。此时,干部和战士们已经四天四夜没有合眼了,难以继续作战,珠岙等地的农民军亦已散去,红军指挥部遂决定将部队撤至南溪一带,待敌人攻入亭旁时再反击。

1928年5月28日,集结在东南方向的敌军进至临海金坑,距南溪只有十里之地,亭旁方向的敌军也大量增兵。南溪腹背受敌,处于被围状态。农民军缺乏组织训练,闻此消息,纷纷散去。红军装备极差,弹尽粮绝,难以固守。为了保存骨干,指挥部决定“化整为零”,转入地下。包定和其他同志撤到珠岙,待机重新起义。由梅其彬率领的20多名红军骨干,转移到大尖山上,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一个月,随后也都转入地下斗争。就这样,新生的亭旁苏维埃政权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