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追象一百天 他们终于把象群送回了家

1日,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南返回到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的北移亚洲象群,成功跨过阿墨江,进入墨江县景星镇,距离原栖息地越来越近。眼下正是玉米等农作物成熟的季节,草料资源丰富,自由自在的“逛吃模式”,使亚洲象群南返速度明显放缓,象群里的小象也变得更强壮了。

一路逛吃,北上的象群快到家啦

9月1日凌晨1时40分,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北移后南返回到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的亚洲象群走上过者桥,成功跨过阿墨江。至此,它们距离普洱市与西双版纳州交界的直线距离只有103公里左右,距离原栖息地越来越近。

阿墨江发源于普洱市景东县,流经镇沅、墨江等县,亚洲象要返回到原栖息地必须跨过这条江。由于目前处于雨季,江水流淌较湍急,让亚洲象群淌水过江并不现实。为此,当地政府做足准备,引导象群通过架设在墨江县景星镇过者村境内的过者桥过江。

9月1日凌晨1时40分,14头亚洲象顺利登上过者桥,前后用时11分钟,成功跨过阿墨江。

追象100天,他们看着小象长大

“回家的路,一定很美。”野象过江的前一天,来自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一直在监测象群去向的杨翔宇,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从5月27日象群进入峨山彝族自治县那一天起,到9月3日,杨翔宇和他的队友们进行的“追象”之旅,刚好满100天。这一百天里,算上7月7日已送返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雄性独象,北上的15头亚洲象全部安全南返,沿途未造成人、象伤亡。监测队里这些常年与森林打交道的年轻人,第一次承担起了这项从未干过的工作:用无人机、红外望远镜监测跟踪世界最大陆生动物,与这个被称为“断鼻家族”的象群一起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共同经历了一次奇幻之旅。

在和象群朝夕相处的日子里,队员们都成了“大象通”:逐渐熟悉每一头象的体态、性格、爱好;通过地图标绘了解它们的行动轨迹,判断出它们喜欢什么环境、走什么道路、将会去什么地方寻找食物。

3个月前,他们看见小象步履蹒跚,像刚学会走路的幼儿。如今,小象学会了在泥地里打滚,对着天空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叫声,而且明显强壮了很多,行走时间更长了,毛发也变得浓密有光泽。队员们惊讶于它们成长的迅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灵性和美好,多了一分敬畏之情。”

象群活动画面。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普洱支队供图(人民网发)

快乐友爱一家子:会玩闹会互相照顾

一头幼象可以吸食不同母象的乳汁;为等待离群“独象”归群,象群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徘徊了11天;一路得到的呵护让大象们卸下警惕,成群睡在一起。一幕幕珍贵的画面被监测队员们记录下来,也通过媒体的传播让全球聚焦。

在队员们眼中,这是一个快乐的大家族,无论风吹雨打,还是夏日炎炎,它们总是欢快地鸣叫着前行,高兴的时候,把鼻子卷起来上下甩动;喝水的时候,吸一鼻子水,然后喷到其他大象身上。它们最爱玩的游戏是用长长的象牙打象牙战。有时打过火了,其他大象会来劝架,最终让打架的一对“冤家”停下。路过村庄,有时小象会用鼻子抬着水管到地里乱浇水,有时它们还会和鸡、羊玩一会儿,吃饱喝足就在地里你追我赶、滚一身泥。

这也是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族。爬坡时,大象用鼻子推着小象;洗澡时,大象小心翼翼帮助小象。一次,4头象不慎掉入田里的一个水塘中,其中有一头小象。水塘中的两头成年象用力将小象推出水塘,然后,3头大象合力把水塘边的土刨开,形成一个斜坡,最终帮助小象脱离险境。在这5个小时里,其余10头象一直在池塘边徘徊、警卫、等待。

艰难的追象之旅:晨昏颠倒风餐露宿

当然,照顾这群大块头,绝非易事。象群昼伏夜出,监测队跟着晨昏颠倒。白天象群在密林间穿梭、休息,晚上下山觅食、赶路,有时一晚上走七八公里。象走人走,象停人停,两三台无人机换电池时要交替起飞,监测队员要始终盯着显示屏。

6月,云南进入雨季,追象变得更为艰难。密林中的象群移动速度很快,在显示屏上常常消失。从白天到黑夜,监测队员要不断转场,才能继续锁定象群的位置,最多时一夜要转场12次。有时,还要带上砍刀、红外望远镜、小无人机等装备徒步进入林地搜寻象群。深山密林里,他们要爬到山顶寻找信号。这些都需要森林消防员平时练就的户外生存和辨识地图、方向的专业技能。

有时,烈日当空,队员们汗流浃背,象群却在甘蔗地里享用着甘蔗,而且只吃杆、不吃叶;有时,狂风暴雨,队员们变成了落汤鸡,湿透的衣服粘着皮肤,在苦苦寻找几小时后,却发现象群躺在茂密的枝叶下,集体酣然入睡。即使象群休息,队员们也不能休息,象群有可能睡一个上午,也可能短短一会儿就起来活动。在树林里,蚊虫倾巢出动,大象可以扑腾着大耳朵驱赶蚊虫,队员们却无计可施,每个人被叮得体无完肤。

有最险时刻,也有最暖时刻

频繁转场途中,难免遇到象群。100天里,监测队员们16次与象群近距离遭遇,最危险的一次与象群相距不到5米。

一天,连续不断降雨,迷雾不散,无人机无法搜寻,象群脱离监测近5小时。晚9点左右,当晚值守的无人机小组,前往象群最后出现的地点搜寻。汽车行驶到半山腰,他们发现了大象的脚印。来到一片地形开阔的山坳,队员们利用无人机热成像搜寻,很快,屏幕上出现了散开的光点,那是象群在走动,距他们仅40米,队员们一边返航无人机一边向指挥部报告坐标点,并跳上汽车迅速离去。

更让人紧张的,是象群进村。一天夜晚,监测队在峨山县富良棚乡一户老乡家三楼屋顶执行夜间监测任务。下半夜,象群从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到这户老乡家围墙外。他们立即关灯。突然,院里的狗狂叫了起来,警卫象朝着狗叫的方向转动庞大的身躯并发出嘶叫声,又长又粗的大鼻子把围墙上的砖块扫落下来。对峙了一会儿,3头受到惊吓的小象走远,其他大象也朝着漆黑的远处走去。“虽然天天在显示屏上监测大象,但近距离看到象群,还是害怕极了。”队员杜伟说。

虽然吃辛吃苦还要冒风险,沿途村民的配合,给队员们留下了不少感动。7月14日,象群进入石屏县龙武镇,正赶上哈尼族的“扎扎节”。为不干扰象群,哈尼族同胞放弃了集会欢庆、点火把、吃村宴等传统活动,把自家地里的芭蕉树砍了满满一车,送到山上给大象吃。同时,村民们也给监测队员送来糕点、火龙果,大家一起过“扎扎节”。队员黄楠翔说;“村民的热情,感觉特别温暖,让这段追象苦旅成为美好的记忆。”

(综合新华社、人民网、中国青年报、云南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