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襄水复兴绘就山水融城文化长卷

襄水,俗称南渠,始于宋包水库,经白云人家,沿襄南大道,交环城南路向东至胜利街,再转向南在观音阁旁的凤林古渡汇入汉江,全长15公里。

据历史考证,先有襄水,后有襄阳,襄水是襄阳的母亲河,是襄水孕育、保护、滋养、升华了我们这座城市。为了让这条“母亲河”重生,重现水清、岸绿、景美,传承襄阳历史文脉,襄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工程,邀请了全国顶级专家团队反复调研论证,编制完成《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工程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襄水复兴,推陈出新,描绘一幅自然生态的襄水文化长卷。《规划》坚持安全第一,在防洪基础上进行生态景观设计,找回历史碎片,还原襄水记忆,营造自然生态的襄水廊道,构建文化设施展示体验襄水独有的文化韵味,丰富市民生活,找到宁静的栖息之所。

远山绵绵襄水碧,鱼翔浅底树成荫;十里画廊春意闹,古城旧事娓娓听。未来,襄阳市民有望走进这幅美丽的画卷,近距离感受襄水魅力,聆听古襄阳的声音。今起,《规划》面向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征求意见建议,相关意见可发送至邮箱809876609@qq.com,来文标题注明“关于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工程专项规划方案的意见”。

水系连通分区排涝 提升襄水防洪功能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襄水就已是军事要塞,随后承担起城市防洪功能。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刘备马跃檀溪开启三国故事篇章,“李杜”“王孟”登山望远留下千古诗篇。

襄水作为汉江支流,自古以来都承担着城市防洪的功能。然而,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襄水的支流水系泄水能力大不如从前。

2015年,襄阳对襄水上游区域进行改造,主河道基本满足防洪要求,但由于中下游管网较细,支流治理不够,防洪排水能力依然不足。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工程将提升襄水的蓄排水能力,提高全线防洪标准。

根据《规划》,襄水流域根据地形地势,按照“等高截流,分区排水”的原则,分为襄水自流片区、琵琶山泵站排水片区、陵园泵站排水片区、102泵站排水片区、岘山泵站排水片区5个片区,洪水来临时可通过襄水和护城河流入汉江。

为了进一步提高襄水行洪能力,将对自流片区内襄水支流入口进行疏通改造,改善主、支流的水系连通,增强支流水系排水能力。同时根据地形高程分级设置截流工程,划分21个排水区,各区通过排水管涵直排入渠,入江区直排汉江。

此外,护城河作为连通襄水和汉江的通道,其位于闸口的排洪口排水能力将提升至原来的3倍,达到20立方米/秒,护城河分洪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提高襄水排水能力的同时,本次工程也将把海绵城市理念运用其中,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渗、滞、蓄、净、用、排”功能,发挥沟渠、坑塘、湿地和河流等“海绵”作用,实现雨水的就地消纳利用,减轻襄水的防洪压力。

山水林田湖草共治 四季常绿鸟语花香

襄水依山而行,傍城而过,与城市骨架交叉结合,共同构建“江山河池洲城”的襄阳城市大格局。

根据《规划》,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工程将襄水和岘山生态环境连接形成一体,以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为目标,通过山水修复,让活水自流,连通全城生态系统,营造多样化生态环境,建设“会呼吸”的河道。

具体实施中,首先要修建贯穿景观带始终的无障碍生态绿道,对襄水全线景观一览无余。沿线将运用生态理论植树造林,种植樱桃树、柿子、杨梅、悬钩子等本土化浆果植物,合理搭配灌丛、草地比例和种类,使襄水畔成为适合鸟类生存的场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襄水沿线的五个景区也将与河流水系有机融合,实现自然和城市景观植物空间相映相融。其中,襄水源景区主打生态陂塘风貌,以蓼汀桃岸为主题,打造生态陂塘、绿岛湿地。鸭湖景区主打湖泊湿地风貌,以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为特色,营造枫叶荻花、烟雨苍茫的湿地风光,再现魏晋时期古鸭湖景观风貌。檀溪景区主打水岸花甸风貌,以水生、沼生植物为主,营造古时襄水“三月绿草齐,花树绕大堤”的秀美景色。岘首山景区主打唐韵风雅风貌,以诗构景,打造岘首春日、花韵烟楼、芳草萋萋、雪半山寺等景点。凤林古渡景区主打江口湿地风貌,襄水西侧补植季相变化明显的春秋两季植物,江边绿地保留大片密林,引入水系,形成湿地绿岛,打造江滩湿地风貌。

根据《规划》,襄水还将衔接环岘山绿道、滨水绿地、滨河步道,将沿河慢行系统与城市绿道相结合,实现绿道全线贯通,形成有机整体,并引进亲水活动、儿童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健身活动、休闲观光活动、节庆活动、商务活动、科技活动,成为集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展览、服务和休闲为一体城市河滨生态走廊。

一带五区串起历史记忆 实现山水人城共融共生

作为诗词文化的高地,唐诗中“襄阳”的出现频率仅次于长安、洛阳,赞美襄阳的诗篇更是多达358首,其中不乏对襄水的描述。“汉主庙前襄水碧,一声风角夕阳低”“门前襄水碧潺潺,静钓归来不掩关”……无不展示着襄水的源远流长。

承载着这些历史记忆,襄水俯拾文化碎片,串联起摩崖石刻、马跃檀溪遗址、李曾伯纪功铭、观音阁等历史遗迹,润泽着张公祠森林公园、岘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更加凸显。

据介绍,全长15公里的襄水景观带上,将用一半的长度打造出襄水源景区、鸭湖景区、檀溪景区、岘首山景区、凤林古渡景区五大景区节点,一景区一主题,讲好不同主题的襄阳故事。

其中,襄水源景区主题为“生态襄水源,追忆母亲河”,在保留现状大片土丘密林地貌的基础上,对现有堤岸进行拓宽、堆石,修筑拦水坝,形成阶梯级水塘湿地地貌,综合规划布置湖畔茶室、生态厕所、生态餐厅、襄源驿站等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郊野游园活动场所。鸭湖景区主题为“魏晋风流,鸭湖怀古”,重现古鸭湖原生湿地场景,融入魏晋崔徐之友等典故、诗词,形成多个特色景点。景区拟建徐崔草堂、生态驿站、观鸟阁、生态茅草屋、生态公厕等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品茗轻餐、休闲观光等服务。檀溪景区主题为“芳泽花甸,楚都巷陌”,打造水沼泽花甸特色景点和时尚街区和特色酒文化博物馆,修复提升马跃檀溪、李曾伯纪功碑等历史景点,与现有建筑融为一体,使山、城、湖、水有机相连。新建治水博物馆用于展示治理襄水的历史人物及事迹,建设集生态休闲、文化历史、旅游及生活配套于一体的滨水商业街。岘首山景区主题为“岘首春韵,鹿门书香”,依托岘首亭、堕泪碑、摩崖石刻、博物馆等人文景点,打造以鹿门书院为主要景点的生态文化公园。深入挖掘唐朝名相、诗人张柬之以及襄水沿线文化内涵,打造集文化展示传承、亲子研学活动于一体的休闲活动空间。凤林古渡景区主题为“云树蒹葭,江口古渡”,依托现有地形,开挖形成江滩水流的自然生态,同时,引入水溪、绿岛、浅滩,架设栈道平台,打造江滩湿地景观,与周边习家祠、唐城、观音阁等景区融为一体,新建650平方米服务驿站,为游客提供更多体验和便民服务。

在此基础上,襄水沿岸还将运用“互联网+”、5G技术等智能信息技术,建立智慧园林化管理系统。未来襄水将与城市总体规划紧密衔接,统筹考虑地方生态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功能更新,做到“山水城共融”,形成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湖北日报客户端全媒体记者祝兆林 通讯员焦晓霜 张腾 谢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