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三版头条报道咱襄阳的骄傲

王明健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

王明健获得的勋章

他叫王明健,即便家乡南漳,认识他的人也不多。

工作性质太特殊,1959年、1977年他两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身份却是“技术员”,什么技术?不清楚。今年10月,他又获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央视纪录片《国家记忆》长篇讲述了他的事迹,人们如梦方醒,哦,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所用的铀,跟他密切相关。

创出“土法炼铀”

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建功

王明健1933年生于南漳城关镇,22岁毕业中南矿冶学院时,国家组建“地质部309队”,从全国遴选193人,有他,却只能告诉父母“去工作”,去哪儿工作、什么工作?保密。从此他就基本没回家了。

他是去参与炼铀,为造原子弹作准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近日在广东韶关他简陋的家中见到他,个子不高,朴素得像个邻家爹爹,很难想象他跟宋任穷、钱三强、袁成隆这些“两弹一星”功勋们,曾是同事。

大病初愈,身体瘦弱,但他思路清晰,一口纯正的南漳腔。

1955年他先在北京向苏联专家学习核知识,没多久,苏联撤走专家。中央指示,我们要自己造出原子弹,还要提前爆炸!王明健的任务非常紧迫:半年建起炼铀厂,拿出合格的铀。

“我们当时没有炼铀技术,有也半年建不起厂,设计就得半年。”但他誓不言弃,冥思苦想。一次洗澡,咦?肥皂水能洗掉身上油污,稀硫酸能否洗掉铀矿杂质、把铀洗出来?他把矿石砸碎,堆起来淋稀硫酸……但还需要不锈钢等防腐蚀材料,“我国那时还造不出,”他说,“但我父母是开染坊的,家有陶瓷缸,耐温、耐酸碱,我就用陶瓷缸代替不锈钢。”无数次实验,炼出铀来了,他创出了“土法炼铀”法!然后率队深入粤北大山,半年建起了炼铀厂——下庄水冶厂!那年,他25岁。

下庄水冶厂1958年投产,两年产出71.3吨重铀酸铵,占当时全国总量的67%,八一电影厂为他拍纪录片,称他“炼铀功臣”。

放弃进京机会

一辈子扎根莽莽深山

1958年他接两封电报,一封说奶奶病危,他没回家,一封说奶奶病故,他对着电报磕了三个头,继续工作,“我是奶奶带大的,但忠孝不能两全,我一天也不能耽误啊!”

1959年7月他接令,尽快提炼1公斤纯金属铀。他和助手赶赴北京,在一处废弃工厂实验,发生了两次爆炸,他差点丧命,但成功炼出了1公斤纯金属铀,作为当年国庆献礼在北京博物馆展出,向世界宣告:中国离制造第一颗原子弹不远了!那年,他26岁。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那年,他31岁。

但他不以高功自居,1965年中央考虑调他回北京,他说,炼铀技术还要改进呀!不仅自己不回,还请求把妻儿从北京调去粤北,从此就一直在最隐秘的莽莽深山,为国奋斗,默默无闻30多年,革新炼铀技术70多项,直到病退。

即便因病,他也比一般人退休晚,1995年,他62岁。

耄耋之年不服老

顽强钻研量子难题

为国奉献一生,从不想个人私利,“人生最美好的,不是住多宽敞的房子、穿多漂亮的衣服,而是当你停止生存时,能把知识留赠人民……”他说。

在南漳,他的二弟王明顺说,“就老娘过世(1996年)他回来一次,我们见了一面,再没见过他。”三弟王明义说,“他总说忙,不知他在忙什么。”

86岁了,还忙什么呢?女儿王琴说,他在钻研一道量子难题,20多年了,那是一道世界未解难题,“今年2月他大病一场,已病危了,对我说,爸爸要是走了,你把我的演算稿送出去。那些数据我看不懂,他让我录他说话,说科学家们听得懂,如果我没走,我就继续解,如果走了,希望我的思路能让科学家们少走弯路。”

记者从王琴手机里听到他虚弱的声音:“通过碱强数值,可以求出普朗克常数6.02……”(注:普朗克常数是一个物理常数,记为h,用以描述量子大小。)

好在他顽强打跑了病魔,如今,研算继续。

他对记者说,“路再长,没脚长,山再高,没人高,喜马拉雅山人都上得去。”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王成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