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 ——记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陈发忠

(通讯员 陈中武  闫光成) 他是南漳县“最美退役军人”,也是优秀的共产党员。

他已经59岁了,但依然冲锋在脱贫攻坚战的最前沿,活跃在结对帮扶的最基层,奔赴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第一线。

30多年来,他无怨无悔,始终以一个军人的本色,一个共产党员的担当,奋战多个岗位,奉献基层群众。

他叫陈发忠,男,现年59岁。

1979年冬,他怀揣报国梦想,如愿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航空学校。他吃苦耐劳,好学上进,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一起摸爬滚打,如鱼得水,很快掌握了过硬的军事技术,先后参加过部队两次阅兵式,两次被空军八航校司令部嘉奖,五次被上级党委嘉奖。

秣马厉兵14年,他成为专业军士,同时入了党,成了真正的“四有”革命军人,既有铁肩道义,又有侠骨柔情,既肩负着军人的天职,又承担着家庭的责任。然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1993年8月他光荣退役,转业到南漳工作。

创业途中,他是勇往直前的领路人。

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入职地方后,他深知自己文凭不高,利用各种学习机会,恶补理论和业务,钻研写作技巧,练习电脑操作,熟悉软件应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放下枪杆子不到两年,就成了单位的笔杆子。

随后转战县广播电视局、县文体新局、县文化和旅游局,担任过记者、编辑、音像制品管理站站长,走的都是从创建到发展、再到规模的创新创业之路。他不仅接受了任务,也接过了挑战,因为他知道,这是领导对他的信任,也是组织对他的考验。从此,他成了创业途中的领路人,与同事一道风里来,雨里去。

一起在音像制品管理站工作过的易茂军,回忆那段经历时,仍然有些动情。“陈队是站长,我是兵,但他比兵都还累。”

担任站长,陈发忠也是临危受命。说是管理站,其实没有经费只有人。好几口人要吃饭,要工资,全靠他想办法。面对这个“乱摊子”,他没有怨言,也没有气馁,更不能气馁,因为他清楚“站长不操心,不如一个兵。”

那时的音像市场相当混乱,假冒伪劣,盘根错节,从业人员也复杂,但他没有退缩,而是挺身而出,下基层,走市场,查产品。易茂军说:“我们有时到乡镇社区,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

一年年底,陈站长开着车带易茂军到板桥镇执行任务。等到任务完成时,已是白雪皑皑。路上厚厚一层冰,十天半个月也不会融化,但又不可能在板桥过年。他俩硬着头皮上了路。陈发忠紧紧握着方向盘,每走几步,易茂军就要下来推。等走出板桥镇的时候,他已汗流浃背,但他哪里知道,陈发忠也是满头大汗。

有这样的领路人,就没有做不好的事。管理站在他的经营下,不仅走出了困境,解决了职工们的工资问题,每年还上缴大量的管理费。这些业绩里有他的血汗,也满含着辛酸,受气、挨骂、挨打几乎是家常便饭。易茂军至今还在抱不平。他们去拆除一家违法收视设备的时候,有个神经病突然冲过来,一巴掌扇在陈队的脸上。执法的人被违法的打了,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们怎咽得下这口气?但陈站长忍住了,还让职工们不要冲动。结果,主人还算识体,不仅接受了处罚,还诚恳地赔礼道歉。难怪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长闫光军说:“他就是老黄牛,管理站做大做强,都是陈哥挨打挨出来的。”

综合执法,他是敢于担当的排头兵。

社会发展越来越好,群众素质越来越高。过去披星戴月的陈站长早已荣升南漳县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虽然年轻不再,但军人那种舍我其谁的气概依旧,党员那种砥砺奋进的担当犹存。

自2010年至今,他在南漳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工作已10年。按说,他身处领导岗位,年纪最长,资格最老,稍加推辞,很多工作可以推脱,但他始终没丢军人特质,没忘党员身份,总是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大队长闫光军说:“陈队接受的任务,从来不用操心。”这不仅是同志间的信任,更是工作的肯定。

但陈发忠认为自己是个“门外汉”,在具体工作中从基础技能入手,给自己充电。虚心使人进步,他很快又成了行家里手,并能独立完成案卷制作。为了尽快适应新领域的执法办案,他又忙着啃起了书本,嚼透新领域的法规知识,有时还向专家请教。10年来,他共参与办理各类行政案件500余起,协助办理10余起新领域案件,从未发生涉访涉诉案件。

他说过,“对自己要狠,对家人要忍。”因为妻子常常指责他“有家不顾家”,女儿抱怨他“冷血”。而他面对违法违规的经营业主,却表现出了极度的“温柔”,总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让业主心悦诚服,接受处理,规范经营。

扶贫战中,他是冲锋在前的先遣队。

在执法大队忙得不亦乐乎的陈发忠,怎么也没想到,将要退休了,组织反而委以重任。局党组不仅安排他结对帮扶贫困户,还把他抽到局机关分管法制、审批工作。2018年让他加入了驻村工作队,担任孙家湾村派聘党组织书记。

他真成了革命一块砖,但他二话没说就走马上任了。罗军是他一起驻村的队友,“翻山越岭,进村入户,不知走了多少路。我亲眼看见他掉了鞋底子。”

李见国是陈发忠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定期走访扶贫点,与帮扶对象拉家常,谈心事,成了他的必修课,也彻底打开了贫困户的心结,拉近了感情。后来,李见国只要看见陈队,再忙也要唠几句。逢年过节,还给陈队发短信。也许短信不值钱,但它传递的感情却是真挚的,至少证明工作队真正帮扶到群众的心里了。

对李见国如此,对特困供养户刘善化也是如此,对整个孙家湾村更是如此。几年来,老陈就是这样把每一个帮扶对象当成了朋友,用自己的真心换来了孙家湾村老百姓的真情。

结对帮扶也好,驻村工作队也好,或者派聘党组织书记,这些称谓,说白了,都是脱贫致富的向导。陈发忠无疑代表着派驻孙家湾村的先遣队。

驻村几年来,他凭着赤胆忠心,彻底融入了这个村。为了实现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他多方走访调研,与村两委多次会商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今年十月,襄阳市委书记李乐成专程视察了这个村的养殖基地,肯定了合作社的成绩。陈发忠说:“前些年搬走的村民,现在闹着要回来。”他还说服村干部,发动贫困户种牧草,出工饲养,把合作社做成了村里的龙头企业。

如今,村集体经济有了可观收益,他又把目光聚焦到群众的发展后劲上。“高家锋养了三百多只鸡,六笼中蜂。孙文水养了30多头牛,40多只羊。孙文策养了7头牛,两头母猪,今年都赚到钱了。还有孙海兵、秦大礼等等,也是后进赶先进。”而对于这些农户的农产品,陈发忠自豪地说:“花朝路通了,还愁销?有几家猪子还是半槽子,就有人下了定钱。我今年帮农户代销的蜂蜜将近60斤,还有不少土鸡蛋。其他驻村干部代销代售的也不少。”夸他取得的成绩,他反而认真起来:“这不是我个人的光鲜。我背靠的是党组织,是文旅局。没有领导的支持,没有同事的配合,没有群众的参与,哪来孙家湾的变化。”

朋友劝他;“老陈,你都五十九了,该为退休打算了。”他一笑了之,心想的是如何把好“五十九岁”这道关。他时刻都在提醒自己;“要保住晚节,守住底线。”

就在几天前,他带去的朋友要被村民留住吃午饭,老陈严肃地说:“这不行,因为你是我朋友。我在这儿驻了几年,哪一家没去过?哪个人没见过?从没打扰过老百姓。”

打铁先从本身硬,陈发忠确实做到了!无论是一起驻村的同事,还是当地的群众,问起陈书记,都能说上几句赞美的话。

其实,他还有更闪光的东西。曾多次被评为优秀记者、优秀共产党员、“扫黄打非”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9年10月,他又被授予南漳县“最美退伍军人”的光荣称号。

30多年来,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工作上,直到女儿成家立业,他才认识到自己的“偏心”。为了弥补遗憾,他宁愿留守孤独,也说服妻子远赴广东,照顾女儿的家庭。如今的他,无牵无挂,只为站好最后一班岗。

陈发忠没有可歌可泣的壮举,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却把小事做好,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到底。不言而喻,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

这就是军人的本色和精神;

这就是党员的初心和担当;

这,就是陈发忠同志!

(作者:周尔华 陈中武 闫光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