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探秘】湖北南漳:东巩高跷“俏”荆山

南漳东巩高跷起源于唐宋时期,历史悠久,是目前湖北省襄阳市范围内最具特色、最具观赏性的传统民俗文艺形式。

东巩高跷分为“文跷”和“武跷”两种。文跷注重扭、摆、说唱,武跷侧重特技造型表演。

“武跷”能表演20多种特技造型,翻、滚、劈、叉,动作难度大,以惊险著称。

表演形式为边唱边舞,并伴之以吹打乐,唱腔为东巩镇地方花鼓调,唱词为即兴创作。

表演时间大多是在春节闹社火拜年期间,通常一直演到农历正月十七以后,活动区域达方圆数十里。

南漳东巩高跷在当地非常普及,目前有三十多支高跷队,能参加表演的有三千多人。

南漳东巩高跷在当地非常普及,目前有三十多支高跷队,能参加表演的有三千多人。

东巩镇各中小学校,每周都会利用一节体育课来教学生们学习高跷,踩高跷不仅是一堂特色活动课,更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

东巩镇各中小学校,每周都会利用一节体育课来教学生们学习高跷,踩高跷不仅是一堂特色活动课,更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

东巩人爱高跷,不仅因为它是祖辈文化的积淀,更是踩在高跷上,站高望远,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006年,南漳县东巩高跷被列入第一批襄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10月,东巩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

(作者:方荩娅 李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