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南漳】 板桥古建筑群: 穿越时空 触摸历史的印记

金牛洞内怪石嶙峋。

青龙寨城墙。

冯氏民居照壁。

通讯员 袁家军 见习记者 肖丽萍

古民居、古山寨、碉堡、道观、罗围……作为全省第一大文物古镇,板桥镇现有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31个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2个点。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板桥镇共收录古建筑48处,多系明清时期产物,其中有16处古民居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镇有古山寨38座,其中13座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板桥镇位于南漳县西南部,地势东高西低,山川秀美,境内一山一水、一砖一瓦可谓是“历史悠久,动辄百年”。

穿梭在板桥古镇,高翘的马头墙、气派的门楼、精致细微的砖雕木刻、流光溢彩的匾额题联……一处处古建筑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阡陌交错间。徜徉其中,仿佛穿越时空,触摸鲜活的历史。“古村落、古民居是历史的见证者,是乡愁的承载体,是不可多得的旅游文化资源,一定要保护、利用起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南漳县委书记王鹏在板桥镇参观完板桥古民居后说。

据南漳县板桥镇党委书记蔚治军介绍,面对保护、利用、管理等一系列难题,南漳县委县政府、板桥镇各部门及社会力量,共同努力,通过财政专项拨款、申报国家扶持资金、社会众筹等多种方式修缮和保护古建筑,将古迹保护、利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抓手,探索出板桥古民居的“筋骨肉”,彰显出南漳古山寨文化的“精气神”,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古建筑群景观带。

荆楚第一洞:

金牛洞

金牛洞位于天鹅池村“金牛山”,距板桥集镇16公里,属天然溶洞,其洞穴之长、容积之大、景点之多,湖北少见,襄阳独有。

金牛洞形成于数千万年前,全长5188米,最高处100余米,最宽处50余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洞内有五个分洞,大洞套小洞,洞洞相连。已探明“天堂殿”“百兽堂”“聚仙台”“会仙楼”“沧海桑田”等五大景区近300个景点。

金牛洞以“特、大、奇、险”著称。“特”即景点特殊,金牛洞与周边五凤山和回音壁浑然一体;“大”即容积大,溶洞总面积可容纳10万人;“奇”即景色奇特,洞顶、洞壁、地面均有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步移景异、相映成趣;“险”即洞内景区地势险峻,高低起伏,俯瞰洞底,神秘莫测。

鄂西之咽喉:

青龙寨

南漳古山寨被专家誉为东方的“马丘比丘”。板桥镇的古山寨代表非青龙寨莫属。

青龙寨位于青龙寨村,距板桥集镇5公里。青龙寨以地势险峻、建筑独特而闻名,是板桥镇内最为险峻的山寨,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慕名而来的专家、学者誉为“中西合璧、华夏之最”。

据史书记载,青龙寨始建于清朝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清政府为镇压白莲教起义军,组建地方武装,把百姓赶到寨堡,实行坚壁清野,对白莲教实行分割包围。

青龙寨背靠青龙山,三面绝壁。一条人工开凿的古道蜿蜒在山寨脚下,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青龙寨的建筑别具一格,与对面赤龙山上的小寨互相呼应。两座山寨一大一小、一圆一方,象征天地合一。寨的长度、宽度、房屋间数等有关数据均与八卦相符。所有建筑均用青石板垒砌而成,没有任何黏合物。小寨面目全非,大寨保存有大部分城墙,房舍和箭堡、寨门也完好无损。小北公路从青龙山半腰通过,游客在数里之外就可一睹雄姿。

2013年3月,青龙寨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统村落:

板桥民居

板桥民居是南漳县最负盛名的古民居,遗存有明清古民居建筑物22处,总面积2.8万余平方米,包括鞠家湾冯氏民居、冯家湾王氏民居、焦家湾陶氏民居、夹马寨张氏民居以及边家湾民居等,其中最具代表性、规模最大的是冯氏民居。

走进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的冯氏民居,随处可见工艺精美的雕梁画壁,跨过隔扇又见庭院,青石板、小阁楼,回廊相通,门洞相连,着实让人有“穿越”之感。

据记载,冯氏民居始建于明崇祯元年(公元1682年),民居系徽派建筑风格,造型古朴雅致,雕刻、彩绘工艺精美。主建筑分为5栋,分正门、中门、侧门,呈中心对称。每个大门内又有两道小门和一个小院,为“三进三出”院式结构,以石条为墙,石条之间相互咬合,并用了桐油、石灰浆。历经300多年风雨,留存至今,仍然可以让人感受到昔日的辉煌。

2002年,冯氏民居被省政府列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冯家湾村在2016年被列入全国第四批传统村落保护单位。近年来,南漳县政府累计拨款1000万元对冯氏民居进行了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