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物】扶贫工作队长张自武:用心用情驻村 全心全意帮扶

幸家坪村地处湖北省南漳县肖堰镇西南,地理环境恶劣,土瘠人贫,曾经方圆几里内仅有一条6公里水泥路,因为没有通讯基站,手机在这里也成为了摆设......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制约着村里的发展。2017年,南漳县委办公室干部张自武来到了这里担任驻村干部。

那时的幸家坪村全村213户648人,其中有17位残疾人、25户五保户、35名低保对象,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59户153人,1144亩耕地全是清一色的小麦、玉米地,交通、通讯极为落后。

“当时,我们来了之后解到村里的情况是,全村只有一条主公路,到户全是泥巴路。吃水全靠人工背和挑,来回好几里路。村里也没有什么产业,生活环境和条件非常差。我们决心在驻村扶贫期间一定要尽最大力量,给村里办实事,让他们能脱贫致富。”到村子里的第一天,在张自武的印象中,是走不完的山路,爬不完的坡。

开对药方,才能真正拔掉穷根。为了摸清当地的情况,张自武用一个月的时间走遍了肖堰镇幸家坪村每家每户。家里几口人,养了几头猪,种了几亩地,哪条路好走,那条路还不能通车......幸家坪村的一切都在张自武的心里熟记熟知。根据收集起来的信息,张自武和工作队员重新理清了扶贫思路——建产业、强设施、干实事!

“我们召开了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大会,制定了脱贫计划,决定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解决幸家坪村的落后面貌。”张自武回忆说。

要想富,首先就要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条件。老百姓的想法、诉求和工作队的最初想法不谋而合,这也更坚定了他们行动的信心和决心。在2017年以前,幸家坪村的入户道路都是泥巴路,吃水靠的是村里的三口“天然蓄水池”。在张自武和工作队员的积极努力和多方求援下,幸家坪村新建硬化公路8.5公里,修建了7座安全蓄水池、改造用电线路4000米。

“回想以前背水吃的滋味儿,再想到现在,真是幸福。工作队帮我们把路也修通了,去哪去也不用沾泥巴了。”村民秦秀丽说,虽然住在山里,但是生活条件在慢慢变好,他们心里很感激也很知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基础设施建设好了,产业帮扶发展也不能落下。怎么带领村民致富是张自武和工作队员每天思考的问题。村民秦本正,家中有5口人,女儿患有残疾不能务工,全家的经济来源全靠他一个人维持,家庭生活非常困难。

“秦本正家养了三、四头猪,但是养殖发展很缺资金。我们工作队给他争取了小额贷款,让他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这两年,他家养猪出栏已达60头,总收入在6万元以上。另外,根据他家庭的实际情况,村委会还给他争取了公益性岗位,每年还有产业奖补资金,所以说他们现在脱贫已经是超额达到标准,在今后也有保障。”张自武笑着说。

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现在的秦本正既养猪,又种植袋料食用菌,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以前家里也没有什么积蓄,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发展了养殖业,全家五口人每年人均创收1万元。现在国家的政策和形势好,还想把养猪规模扩大。”秦本正高兴地说。

和秦本正一样,幸家坪村很多村民都在张自武和工作队员的帮助下,发展起了适合自家的产业。为了再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张自武带领扶贫工作队员多方调研考察后,根据村里实际情况,决定引导农户走“农户+专项扶贫奖补资金+金融扶贫”的经济发展模式,助推群众增收脱贫。

“现在,幸家坪村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了5万袋食用菌,160亩烟叶,有30多户贫困户在基地务工,户均增收1700多元,激发了贫困户创业的积极性。”张自武说。

三年来,幸家坪村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水、电、路通了,产业发展快了,每年出列的贫困户中,每户都有1-2个产业增收项目。

“以前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17000多元,现在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已经达到了158000多元。”肖堰镇幸家坪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秦宏告诉记者。通过驻村工作队的努力,2018年幸家坪村实现了户脱贫、村出列。

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爱心化解民忧,用真情倾心帮扶。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以来,张自武以村为家,足迹遍布肖堰镇幸家坪村的山山水水、家家户户。脱贫摘帽之后,张自武和扶贫工作队的工作并没有懈怠,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在进一步巩固壮大集体产业的基础上,他们要让乡亲们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一名共产党员,能给村里做点实事,真心实意给村里帮点忙,确确实实感到欣慰。”张自武说。

(作者:刘少东 张昊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