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行静烈士使用过的《共产党宣言》(湖北省黄冈市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报送)

《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1920年4月,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一间柴房里,忽明忽暗的油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由陈望道译成中文出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这部“红色经典”在上海拉斐德路(今复兴路)成裕里12号的又新印刷所印刷,从此在中国的土地上广泛传播。这本仅万余字的小册子影响了几代共产党人。1936年,在延安窑洞里,毛泽东告诉远道而来的美国记者斯诺,“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便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1920年董必武在武汉创办武汉中学,黄安(今红安)县的进步青年张行静1923年进入该校读书。在董必武的影响下,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一天,他从董必武那里得到一本《共产党宣言》,如获至宝,立即盖上自己的印章。从此他手不释卷,阅读起来总是废寝忘食。他带着浓厚的兴趣,精心研读了一遍又一遍,书中留有很多他阅读时做的圈圈点点的着重记号。

1926年夏,张行静受董必武派遣回到黄安,担任七里坪高等小学教导主任,向当地民众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革命思想,发展共产党员。他将自己读过的《共产党宣言》赠送给了好友、七里坪农民协会委员长曾传六。

1927年,张行静参与组建黄安农民自卫军,并率乡农协纠察队参加了黄麻起义。黄麻起义胜利后,敌人疯狂反扑,张行静被列为悬赏通缉的共产党员之一,敌人称“有人捉到张行静,一两骨头一两金,有人秘报张行静,管他一生不受贫。”为了保存党的力量,张行静遵照上级指示,先后转移到天津、湖南等地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29年3月,他奉命再次回到家乡开展革命工作,途经河口曾家湾时不幸被捕。在狱中,敌人采用软硬兼施的办法,企图动摇张行静的革命意志。张行静以一身正气,怒斥国民党罪行。见诱降不成,敌人搬出种种酷刑,他都宁死不屈。5月18日,张行静于黄安城东门外英勇就义,并留下“人生一世万千差,继承光荣革命家。死不投降当叛逆,愿随先烈葬黄花”的遗诗。

这本《共产党宣言》转移到曾传六手上后,一直伴随着他经历了建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长征、西路军征战、抗战,直至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初,时任河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的曾传六,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七里坪,夜宿杨山乡上余家店,在与房东余汝清的交谈中,得知余家有多人参加革命,靠得住。当时,他受组织派遣,即将前往东北工作。因路途遥远,曾传六思索再三,决定将《共产党宣言》连同部分文件一起交给余汝清保存,并再三叮嘱,这本《共产党宣言》是张行静烈士的遗物,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一定要保管好。

余汝清将这本《共产党宣言》连同其他文件一起,用油纸包好后塞进自家墙缝中藏起来。1958年,他将这本《共产党宣言》取出来捐献给红安县文物局,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珍贵的文物。1994年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本承载着真理光芒的《共产党宣言》,照亮和见证了无数共产党人的初心,共产党人则用自己的初心守护它;它塑造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共产党人则用坚定的理想信念诠释它,并教育着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无论面对多么错综复杂的形势都要保持清醒,坚定信念,永远与《共产党宣言》同在!永远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