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孤岛”时期的“节约救难”和“义卖救难”运动纪念章(上海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

中共一大纪念馆里保存着“节约救难”和“义卖救难”运动纪念章。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为扩大在华的侵略战争,制造了八一三事变。由此,上海华界身陷日军冰冷刺刀的统治之下。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人们习惯称之为上海的“孤岛”时期。当年的“孤岛”内,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以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号召,发动全民族抗战,并以“节约救难”“义卖救难”等形式,有效地调动了民众的抗战积极性呢?

上海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七大城市,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在《上海歹土》一书中提到:“上海乃是二次大战中第一个被摧毁的世界大都会。”据《申报年鉴》记载,当时上海有4998家工厂、作坊的设备被毁坏,丧失了70%的工业能力。大量难民涌进只有10平方英里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致使人口从150万人猛增到400万人,数万无家可归者流落街头。由此,上海人民抗日爱国热情空前高涨,群众成立的救亡团体达170余个。当时正在恢复重建阶段的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决定最大限度地把各阶层人民动员组织起来,使抗日救亡活动在党的直接领导下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在艰难复杂的“孤岛”环境下,党通过工人夜校、联谊会、互助社、剧团等组织,采用多种名义,开展群众性的抗日救亡活动,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支援抗日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并在斗争中积聚和发展革命力量,巩固和扩大工运阵地,密切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与职工群众的联系。如:为了支援前线,争取抗战的胜利,1937年上海地下党通过领导“节约救难”运动和“慰问伤兵员”等公开的群众革命运动,教育了上海人民,推动了上海的革命工作。现保存于中共一大纪念馆的“节约救难”运动纪念章,就是当时地下党发的。纪念章正面有“节约救难”字样,并印有双红“十”字。据 1939年8月的统计,在当时开展的“节约救难”“节约献金”活动中,上海人民参加募捐人数达15万人,献金总额达92万元(法币)。

除支援抗日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外,中国共产党还非常重视难民工作。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有近70万难民惨遭战火洗劫,涌入租界避难,栖身在各社会慈善团体创办的289所难民收容所内。他们绝大多数是贫苦的工人、农民和城镇贫民。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通过各界救亡协会,发动各类募捐运动,动员各界群众募款捐物;同时积极开展对各社会名流、工商界上层人士的工作,组织难胞生产自救,开展难童教育,使救济难民工作成为上海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的组成部分,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1937年11月,重新组建的江苏省委宣告成立,江苏省委一成立就将上海作为重点工作区域,果断决定“要特别集中力量于难民工作”,把它视作“地下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孤岛时期抗日救亡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江苏省委专门成立了“难民工作委员会”,并根据实际情况将上海众多的难民收容所作为党的工作阵地,创造性地将难民安置、教育、疏散与支援抗日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

1937年年底,难民收容所的千余名失业工人,经过长途跋涉奔赴皖南参加新四军。上海先后有5000多名职工参加大江南北的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工作。百货业职工中有600多人前去参军;印刷业有上百名共产党员和近千名积极分子去根据地参加印刷出版和印钞工作;上海大批技术工人在参加创办根据地的军械修理厂、兵工厂、被服厂、蜡烛厂、肥皂厂、面粉厂、卷烟厂等工作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上海“孤岛”时期,日伪妄图扼杀、扑灭上海人民的抗日救亡活动,但这一切都是徒劳。中国共产党以组建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号召,发动全民族抗战,并以“节约救难”“义卖救难”等斗争形式开展工作,有效地调动了民众的抗战积极性。